
一般人對65歲以上銀髪族的刻板印象,要不是行動遲緩、衰弱臥床需要別人照顧,就是常常看到那些健康且有錢有閒,整天搭免費公車叭叭走,常常搭遊輪旅遊的退休族群。許多銀髪族離開職場後就不再學習,容易給人身體老化、不容易接受新科技、只喜歡使用不易顯露老態的簡單生活用品,例如功能有限的大鍵盤電話機與手機、可取代拐杖的堅固雨傘杖、以及不易被查覺重聽的無線藍芽助聽器等。
甚至老年人有時候也會被酸民或政客歧視,認為老年人活著只是浪費資源,毫無價值,活動範圍應受限制,如今年5月三峽78歲老翁駕車肇事,造成3死12傷的慘劇,引起老年人開車是否應進一步限制的廣泛檢討聲浪。
面對全球高齡化的趨勢,許多企業卻毫無警覺,仍然停留在重視年輕世代的時尚和需求的產品設計行銷。針對銀髪族的需要通常只看到食物、交通、醫療和居家安全等基本需求,一相情願的推出一些容易消化和促進健康的老人食品和營養品,以及較方便使用的無障礙設施和簡化器材等,完全未考量如何滿足銀髪族在愛、尊嚴、歸屬感、社交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面的需求。
MIT年齡實驗室創辦人約瑟夫·柯佛林(Joseph Couhlin),在他的著作《The Longevity Economy》中強調,由於人口結構高齡化以及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漸漸老化,波士頓顧問公司估計,到2030年時,先進國家的老年人口支出成長至少將占全國的50%以上,而美國50歲以上的消費者將掌控83%的財富。為了掌握愈來愈龐大的銀髪族商機,企業的研發和行銷手法必須更深人了解銀髪族的生理與心理變化,設法推出能解決基本需求,又能增加老人自由行動、達成個人目標、自我實現和享受生活樂趣的商品。
適合老年人的產品,不能只是協助解決和食衣住行相關的負面老化問題,更需要像嬰兒樂高玩具般能提供樂趣和挑戰,不單只有照護人力能載老年人去買菜或看醫生,是否還可以進一步依個人需要安排Uber到府接送出去逛街,和朋友聚餐等。柯佛林教授認為,真正為老年人設計的產品,不只能充分了解年長者的特殊慾望需求和目標,提供健康與安全的保障,應該又能兼顧年長者的尊嚴、自我形象並提升生活意義和幸福感。
國內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專家估計今年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20%,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為家庭、社會經濟與醫療長照等帶來沈重的壓力。然而,筆者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都需要敬重老年人,視老人為生活的李博士禮讚。此時此刻,家庭、企業和政府更應該用心思考、運用市場調查和意見徵詢等工具來真正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同心協力為銀髪族創造適當的生活環境輔具和各種銀髮產品,想方設法盡量讓年長者老有所終。目標除了滿足年長者的生理需要,還能幫助他們快樂的持續進修來拓展心智,擁有豐富多元的社區休閒活動,又能運用經驗跨世代合作,擔任適當的志工顧問來幫助年輕人創業,並為自己創造更有意義的晚年。
如果我們週遭的年長者生理和心理需要都能被重視,有遠見的企業能提供令人驚豔的適合產品以滿足年長者的種種需求與慾望,幫助年長者生活更健康快樂,相信企業的營收和獲利都將步步高升,家庭和政府的長期照護負擔會輕省許多,也肯定有助於提升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動能,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