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會意識到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步調,但是步調卻影響著我們自己和他人。當我們看到別人似乎早一步獲得成功時,是否也曾冒出這樣的念頭:「我是不是太慢了?」、「是不是該做點什麼?」
「步調」指的是行走時腳步的大小快慢,也比喻進行的速度。在合作中,步調一致就容易和諧,就像玩兩人三腳一樣,兩人有相同的步伐和速度,就能夠更順利的完成任務,也比較不容易讓彼此受傷。
生活中並不需要凡事都與他人同步,有的人也許早早就決定了目標方向,以自己的節奏前進著;有的人也許仍在探索、嘗試、沉澱。然而,當我們看見別人似乎走得更快、更成功時,內心也容易浮現各種聲音──有時是羨慕、有時是焦慮、有時甚至是自責。這些其實就是我們與自己進行的「對話」。
有時候,我們的心裡就像有好幾個人在對話。當看到別人步伐輕快、成果明顯,有個聲音可能會說:「你看,人家都已經做到那裡了,你怎麼還在這裡?」這個聲音很熟悉,像是內化的某種標準,提醒我們要更快、更努力、更完美。也可能有另一個聲音悄悄冒出來:「我已經很累了,我是不是不夠好?是不是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它帶著擔心、比較,甚至有一點無力感。
在這些聲音交錯中,也許還藏著另一個比較冷靜的自己。那個聲音不大,但它會慢慢地問你:「你現在需要的,是加快速度,還是保留力氣?你想前進,是為了符合誰的期待?還是因為你真的準備好了?」我們內在的對話,常常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步調。有時候不是走得不夠快,而是太容易被那些急切或批判的聲音推著走,忘了停下來傾聽那個真正理解我們、也能照顧我們的自己。
特別在生活中面對轉換時,更是容易不自覺的把別人的進度拿來當作衡量自己狀態的尺,但生活並不是直線的競賽,每個人內心的目標和地圖都不一樣,就像我們都知道騎車的時候要看著自己前方的路比較安全一樣,不會一邊駕駛著自己的車一邊看別人的路。所以我們也不需要拿別人的步調,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學會站穩腳步,聽見自己的聲音,選擇自己想走的方向。
問問自己,目前在什麼樣的步調中?
快,是一種步調;慢,也是一種步調,每一種步調都能帶來不同的感受,所以重點並不是速度,而是這條路是不是你真心想走的方向。
也許你也正在經歷一段容易焦慮、比較,甚至感到迷惘的時期,如果你願意,不妨試著做個簡單的小練習,讓自己慢下來,「找回自己的步調」,重新調整內在節奏:
(1)找一個安靜,能讓自己放鬆的空間,先呼吸調整自己的氣息。
(2)拿出紙筆或記事本寫下自己內心的「對話」。例如:來不及、不夠好……等,並回答這些聲音可能來自於哪裡。
(3)理解並接納這個聲音:想像如果讓內心最理解、最願意照顧「我」的那個「我」出來說話,他會對我現在的步調說些什麼?
當你這麼做時,就是在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需要強迫自己馬上有答案,而是允許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節奏與步調,因為你的節奏很值得被尊重。下一次你覺得自己「走得太慢」時,或許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現在的步調,適合我嗎?
撰文/梁怡恩(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