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園合作專欄
跨出舒適圈,文組生也能玩轉科技業——米孟汝專訪

在科技業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文組生該如何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本次我們邀請到畢業於陽明交大外文系、現任工業電腦公司商務開發的米孟汝學姊(外文系112級),與我們分享她如何從AI新創公司的行銷專員,轉身投入硬體科技產業負責商務開發,在每個選擇與轉變中,一步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職涯新定位。

實習經驗:從 B2C 到 B2B,累積真實實力

身為理工導向大學的文科生,米孟汝深知培養跨領域能力的重要性。她相信只要懂得善用學校資源,例如跨系選課、參與黑客松或創業比賽等,便能逐步拓展自己的專業邊界,為未來開闢更多可能性。
畢業前,她曾在一家醫療 AI 公司擔任市場行銷實習生,負責歐美市場的法規研究與企業 LinkedIn 的內容經營,讓她首次接觸到B2B的商業模式。起初,她常停在表層分析,缺乏深入的產業洞察,好在很快地,她便掌握到學習之道可以先從「觀摩」開始。她細心觀察先前實習生與主管週會中的觀點與內容,進而從中找到該產業想要的價值視角。

職場初體驗:在 AI 新創中被鍛鍊出的解決問題思維

大學畢業後,米孟汝加入一家剛落地台灣的AI新創公司,成為台灣團隊的「第一位員工」。雖然職稱是行銷專員,但實際上,她的工作範圍涵蓋商務開發、人資、營運等多重職務。在沒有人「手把手教導」的情況下,聰慧的她學會「自己先找出三個解法,再去詢問主管」,在一次次的嘗試、實作與碰撞中,大幅提升了自己的「邏輯與解決問題」能力。
「新創是一個爭分奪秒的產業。」主管的這句話,提醒米孟汝在競爭激烈、變化迅速的 AI 領域,必須時時掌握先機,因為如果無法即時解決問題,就有可能失去客戶、甚至被市場淘汰。這樣講求效率的環境,讓她的思維與行動邏輯變得更加敏捷,也奠定了她日後職涯發展的重要基礎。

轉換跑道:從新創到大型企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舞台

在新創公司的工作經驗,讓米孟汝了解到自己仍然有許多需要精進的部分,她認為:「能力撐不起野心的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也發現自己對「商務開發」有高度興趣,進而選擇轉向投入更穩定的大型企業服務,希望在制度相對完善的職場環境中,更能扎實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
今年2月,米孟汝轉職到工業電腦產業,她的職涯也因此跨足硬體科技領域。儘管是負責商務開發,並非技術或研發相關工作,但這段轉職過程還是伴隨著不少挑戰,像是必須嫻熟專業術語與產品知識等,還要適應大企業繁瑣的內部流程。所幸公司提供了完整的培訓資源,她也有閱讀科技新聞的習慣,讓自己能夠不斷消化新知、逐步累積專業,如今正持續走在成長與進化的路上。

性別比例與職場觀察:重點在能力,而非身分

談到職場性別議題,米孟汝分享自己在目前的部門裡,女性同事的比例是高於男性的,就連傳統上被視為男性主導的研發部門,也能見到三分之一是女性。她強調現在的科技業環境對女性已經改善許多,性別不再是門檻,重點是「你能不能把事情做好。」而在分享職場觀察之外,米孟汝也想對文組大學生提出三個職涯建議:

  1. 選對戰場,別讓忙碌迷失方向

商務開發、行銷、人資、財務等職位都非常適合文組學生。她建議,可以先從一個最有興趣的領域出發,像是透過實習來了解實際工作樣貌,再決定是否長遠投入。「不要怕選錯,重點是勇敢嘗試。」與其瞎忙,更要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忙!

  1. 培養邏輯與視野,不只學,更要實踐

不只是要閱讀工具書、學習思考方法,也可以透過參加競賽、做專案來能幫助自己確認是否真的能把學到的東西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藉由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更能培養出具有團隊思維的軟實力。

  1. 關注趨勢,養成資訊敏感度

使用像 Perplexity 這類 AI 工具,每天花幾分鐘關心科技、財經、運動或藝術等社會趨勢,持續強化自己對科技發展的敏感度。

每段經歷,都是成長的機緣

至於該選擇新創還是大企業,米孟汝認為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要看自己所處的階段,去判斷當下最適合的選擇。雖然她如今任職的公司規模較大,但她始終懷抱對新創的熱忱,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參與小專案,保持自己對產業發展的敏銳度。「如果未來我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了,也期望能再次加入新創的行列。」米孟汝說。

「想做什麼就去嘗試,不要猶豫,不要讓自己未來有後悔的機會;不要侷限自己,每段經歷都不會是浪費,而是更認識自己的機會。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場機緣。」——米孟汝

撰文/鄭喬馨   投稿/你需科技女力團隊  圖片來源/米孟汝  責任編輯/程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