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心靈充電站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的內在也是一個家庭

內在家庭的戰爭

工作處處不如意時,
你可能想:「趕快辭職,不要繼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辭職充滿未知,還是待在熟悉的環境。」
你繼續想:「就是因為猶豫不決,才遲遲無法離職!」


感情衝突不斷時,
你可能想:「分手吧,這段關係已經沒救了!」
你可能也想:「分手後剩一個人,未來不一定能找到新對象。」
你繼續想:「都只有我在煩惱,他到底還愛不愛我?」

這是多數人的日常,內在充滿矛盾和糾纏。
你的內在像是一棟大房子,裡面住著許多不同的「部分」(parts),這些「部分」平時如同家庭成員般互動。
有些「部分」是正面的,他會鞭策、督促你,讓你生活規律、受人稱讚;有些「部分」是負面的,他會轉移你的注意力,透過暴飲暴食、喝酒、沉迷性愛,幫助你遺忘痛苦。
你可能很難想像,這些雜亂的想法、失控的行為,他們背後都是想要幫助你。
邀請你,先不要急著把這些想法和行為趕走,抱著好奇心,好好來認識他們。

管理員&救火員

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認為,人是多元心智,如同一個家庭中,成員會彼此互動,我們的內在部分也是如此。
IFS提出「管理員」(Managers)和「救火員」(Firefighters),管理者是那些試圖保有生活秩序的部分,確保自己不用展現脆弱面,例如控制人、討好人、照顧他人等。然而,不論管理員如何努力控制,生命仍會有些事件,觸發內心的傷痛。這時,救火員就會出來「滅火」,讓人不用感受情緒,例如成癮行為,或是自傷或自殺。

舉例來說,某個人的內在有「照顧人」的部分,常覺得要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接下許多工作,讓自己無法休息。內在有另一個部份對於「照顧人」非常不滿,指責說:「為什麼又答應這麼多事情?不是說要練習拒絕別人?」,內在爭吵時過程,因為感到焦慮,「分心」的部分跳出來,開始用社群網站轉來移注意力。
「想照顧別人」是管理員,維持自己熱心助人的形象;「自我指責」也是管理員,想維持生活的掌控感;「用社群網站」是救火員,轉移工作太多和自我批評引發的焦慮感。
除了管理員和救火員,內在家庭還有另一個成員。

被放逐者

我們還是孩子時,如果身邊沒有大人能幫忙處理情緒時,內在系統為了保護我們,某個部分擔起責任,幫你帶著痛苦情緒,被流放到邊疆-他們就是「被放逐者」(Exiles)。

我的存在不重要
我的需求不重要
我的父母不愛我
都是我的錯
我不夠好
我不值得被愛
我把每一件事情搞砸
我是個負擔,別人都覺得我在打擾他
不可以哭、不可以展現情緒
我長得很醜
我不能信任人
我永遠會自己一個人

這些被放逐者們,一直以來都幫你背負痛苦情緒和信念。你如果從未看見或認識他們,那很有可能,他們至今仍被凍結在過去。
內在系統把這些痛苦驅逐到邊境,讓我們能繼續「正常」過生活。管理員努力掌控生活的一切,讓你完美、活出他人期待。你平時看不見這些受創的被放逐者,卻偶爾聽見他們的哭喊聲,每當傷痛被觸發時,救火員出來滅火,用各種行為帶著你離開。

接納你的內在家庭成員

你可能想趕快「處理」內在,但這不是一件能快速達成的事,你需要時間好好認識內在不同部分。這些不同部分的聲音,可能是一種內耗,也可能是一個理解自己的入口。

每當痛苦情緒和信念出現時,你知道是被放逐者在表達痛苦,平時管理員和滅火員的出現,都是為了幫你好好生活,你可以開始理解他們背後的心情,問問這些聲音:「你叫什麼名字?」、「如果不繼續,你擔心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出現時,我會在這裡陪你」,讓你的內在部分知道,他們不再是孤獨一人了。
開始練習看見內在不同部分,試著接納他們。
就能夠用愛自己的方式,愛自己所處的世界。

本文內容整理自《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留佩萱,2022)一書
內容提供|蔡聿晴 實習心理師(陽明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