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我們總是受傷?
你是否經常感覺不被理解?總是在意別人的感受,卻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在愛裡盡力為對方付出,但對方好像不太在乎?
這些在關係中難以言喻的「傷」,其實與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依戀」息息相關。
依戀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天生就有建立連結的「天賦」,且傾向於在關係中獲取安全感。然而,在互動過程中,即使我們努力嘗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狀態,並試圖找到關係中的平衡點,卻常常因為對彼此深層情緒的不了解,而反覆產生衝突與傷痕。
因此,本文將帶領你從依戀的視角,看見問題的本質,並找到修復的可能。
# 依戀是人際連結的內在藍圖
我們在關係的互動樣貌,可以追溯到兒時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主要照顧者所扮演「安全堡壘」角色,能讓我們發展出長大後必備的能力──例如對世界擁有控制感、在關係中既能靠近又能保有自我,並且對關係的變動具備調適的能力。
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探索世界以及與他人的相處,我們逐漸發展出理解自己、他人與世界的能力。然而,這個過程並非全然順利。有些人能夠建立起對自己有能力、對關係有信心的正向自我概念;但有些人則可能發展出較為負向的自我概念,經常對關係感到危險,進而做出逃離或是追趕的行為。
儘管如此,依戀系統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其實是渴望與人靠近的。透過與他人的連結,我們得以認識自己,也理解他人,進而發展出獲取安全感的能力。換句話說,依戀系統就像是讓我們能在關係中與他人「互相拋接球」的能力:我們能將想表達的話說給對方聽,而對方也能清楚接收;反之亦然,這便是一來一回、順暢的丟與接。
# 理解關係中的依戀訊號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把球「發歪」了。當在關係中感到害怕時,我們常看見有些人以退縮、迴避的方式來面對。但這樣一來,接球方感受到的可能是「你不在乎我了」,而沒能清楚接收到對方其實正釋出一種「我需要安全感」的深層訊號。
我們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漏接」了對方拋來的球。當對方用批評、挑剔的方式表達時,我們可能會立刻感覺到「他在說我是一個糟糕的人」,但殊不知,對方或許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其實很擔心你,我也害怕自己受傷」。
於是這樣拋接球不順利的時刻,便是我們在關係中經常感覺受傷的痛點。但如果我們能看見表面行為底下的深層情緒,像是沮喪、失落、害怕、或愧疚,我們便有機會將內心真正想表達的話清楚地說出來,或者也能理解對方為何有如此的行為。
# 成為彼此的安全堡壘
因此,如果我們渴望修復關係,那麼最關鍵的,便是學會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深層情緒。我們能做的,是發揮依戀天賦,在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地回應對方、試圖理解對方的情緒,並且努力不懈地在關係裡嘗試調整。如此一來,我們就有機會像是兒時的主要照顧者一樣,發揮帶給彼此安全感的功能,成為關係中的穩固的「安全堡壘」。
當我們能學習表達深層情緒、努力回應彼此之後,新的關係模式便有機會浮現。即使我們仍然可能在某些時刻感到不安全,但後續的反應和行為,將不再是讓彼此感到重複受傷的痛點。
# 實踐依戀天賦,促進關係修復
這份修復關係的寶貴能力,若能搭配自我覺察、減少自我批評,以及看見彼此努力等重要實踐,我們便有機會透過不斷的練習,發展出更健康、更有韌性的關係。
具體來說,你可以嘗試:
1. 在感覺不舒服時,將心中的想法與感受用紙筆寫下來。等到心情較平復之後,試著重新讀一次內容,假想如果是其他人,會如何理解當時的心情?
2. 在感受到關係中潛在的危險或衝突時,試著猜測對方可能有什麼未表達的情緒或需求,然後溫和地回應你的理解,並與對方確認。這樣核對的過程,便是重要的關係練習。
愛與痛的練習題,需要雙方的努力才能順利拋接球。讓我們共同發揮依戀天賦,將其轉化為優勢,譜出關係的第二種可能。
撰文/蔡聿晴 實習心理師(陽明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