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轉型,已儼然成為近10 年來最熱門的管理顯學之一。從 ERP 到雲端運算、CRM 與 AI,工具與平台持續推陳出新,各式顧問建議與方法論也如雨後春筍,許多企業不僅想「彎道超車」,更怕「被超車」。在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眼中,數位轉型的關鍵從來不是買系統、上雲端,更重要的是企業思維與文化的變革。
數位轉型?先找到你的「北極星」
「最容易處理的是技術,最難處理的是文化。」卞志祥一開口就點出數位轉型的核心挑戰。面對 AI、ESG 等接連而來的新課題,企業更需要回到原點思考:「我們為何而轉、又該從哪裡開始?」每個產業、每家公司的 DNA 不同,所需的轉型策略自然不盡相同,「真正理解自己的目標,並凝聚內部共識,才能走出最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
「願景(北極星指引,North Star Metric)是最重要的。」卞志祥直言。簡單來說,就是提出一個讓人願意相信、願意追隨的方向。在這個時刻,企業領導人必須如同傳教士般,清楚而堅定地傳遞信念,讓「願景」成為推動公司策略與行動的核心依據。他以微軟為例,說明其數位轉型的力量來自 50 年前就立下的清晰願景。當年,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喊出「每個人家裡都該有一台電腦」的口號,在 1970 年代被視為天方夜譚——那時的電腦體積龐大,通常一台就占據整個房間。隨著 1985 年 Windows 問世、1995 年 Windows 95 普及桌上型電腦,再進化到筆電與智慧型手機。「昔日的願景,早已成為今天的真實。」卞志祥說。
在 Satya Nadella 接任執行長後,則為微軟定義了新的願景:“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賦能地球上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組織,都能貢獻更多、成就非凡)。到了今年,微軟迎來 50 歲生日,「賦能」成為引領其企業策略與行動的北極星。從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模式(每三年推出一版)轉為 DevOps 敏捷開發(每週推出三版),大大提升開發速度;從內部部署到雲端架構,實現了基礎設施現代化;並從分散流程邁向 AI 賦能的協作模式,提升整體效能。「我們的角色是賦能者(Enabler),幫助產業與合作夥伴一起成長。」卞志祥闡明,微軟的目標是成為平台建構者與生態系統推動者,搭建一個讓產業得以共同創新的 enabling platform。

願景、文化、人才、資安與技術平台,缺一不可
對企業來說,確立北極星(願景/轉型目標)只是邁出轉型的第一步。卞志祥認為更重要的是:管理團隊是否「相信」這個方向,並能在內部建立起一致的認同與行動共識。「要認清——AI 並非用來取代人,而是幫助人做出更好的決策。」唯有先理解 AI 的技術本質與應用邏輯,企業才能思考如何藉此帶來具體的改善與創新,與其問「AI 能做什麼?」更應反問:「我的公司未來要成為什麼樣子?」AI 是幫助實現願景的工具,而不是目標本身。
接下來,企業要思考的是:如何為員工與客戶帶來「有感」體驗?卞志祥指出,這與願景有所不同。願景是終點,但在前往終點的過程中,員工與客戶必須感受到改變,最好還能夠被具體量化。唯有如此,轉型才不會淪為口號。
第三個關鍵在於:組織文化與人才是否已為轉型做好準備。企業必須檢視現有文化是否足以支持改變,並評估現有人才是否具備轉型必要能力;若不足,就應該培養、補強,甚至調整人力結構,這些都需要提前布局,「若有人說可以在不動現有人力下完成轉型,那是不可能的。」卞志祥提出「人才組合」的概念:一個健康的團隊應具備多元組成——有經驗的領導者穩住基本盤,有創意的年輕人注入活力,更要有能快速學習、願意改變的成員,才能夠兼顧創新與穩定。
第四個重點是:建立完整的治理制度與資安機制。AI 導入不能忽略治理與安全。建立好這些基礎後,才是選擇技術平台與合作夥伴的時候。「選對技術與夥伴固然重要,但不是第一步,如果前面的條件沒有準備好,再好的技術也不會帶來成功。」卞志祥提醒。這也是微軟協助企業導入 AI 時,始終強調的原則。
—
完整訪談:收錄於《友聲》第467期紙本刊,您也可以訂閱電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