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一集《陽明交大幫幫忙》裡,我邀請到遠見眼科院長、陽明交大 EMBA 第 20 屆校友張聰麒醫師,和聽眾分享他從一位「小醫師」出發,如何一步步開出台灣第一台 LBV 裸視美老花雷射,成為眼科年會微創雷射手術示範醫師,並為超過 500 位醫師開刀的故事。張醫師畢業於中醫大臨床醫學碩士,是台灣 LBV 裸視美老花雷射之父,也是許多醫師口中的「醫師的醫師」,在台灣屈光與老花雷射領域,已經是難以忽視的關鍵名字。
被「眼底星空」吸引的外科醫師
談起為什麼走上眼科這條路,張醫師笑說,一開始只知道自己「一定會走外科」,因為他喜歡動手、喜歡立刻看到改善效果,不喜歡一直坐著想事情。真正決定選擇眼科,是在實習時第一次透過顯微鏡,看見眼底的那一刻——他形容那是一片「眼底星空」,精密到讓人只會感嘆「上帝造物太神奇」。他深刻意識到,人類或許可以讓細胞再生,卻很難「重做一顆眼球」,醫師能做的,就是在這套精密結構中「修修補補」,盡可能替病人守住視力。
住院醫師階段,他投入的是最辛苦的急重症領域: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球破裂……這些最棘手的個案,幾乎都落在他手上。救護車一到眼科急診,護士第一個打電話找的就是他;許多週六的深夜,他都待在開刀房,一顆又一顆把破裂的眼球縫補回來。在別人眼裡,這樣的工作節奏近乎「自討苦吃」,但對他而言,卻是在高壓之下淬鍊出穩定、細膩手術技術的養分。
刻意選擇新竹:去刀最多的地方
完成台北的訓練後,他做了一個和多數人不太一樣的選擇——不留在醫學中心,而是南下新竹。理由很簡單,也很直接:新竹醫師相對較少、眼科需求卻很高,「可以開的刀更多」。在新竹馬偕的六年裡,他接下大量轉診與疑難雜症,包含其他診所「開到一半出問題」的個案。一次次幫別人「收尾」,不僅累積了經驗,更在醫界建立起高度信任。也因為這些人情與口碑,成為他日後自行創業時,很重要的一支「隱形資本」。
隨著近視雷射、老花雷射,以及搭配高階人工水晶體的白內障手術越做越多,他也逐漸累積出三個「讓人記得住」的身分:一是「台灣老花雷射第一人」,媒體稱他為「老花雷射之父」;二是「醫師的醫師」,為超過 500 位醫師開過刀,單月最多曾為 27 位醫師動手術;三是「醫師的老師」,在眼科年會現場示範微創近視雷射,讓全台的醫師在現場學習。
從關新小診所到台北 101:遠見 1.0~4.0
2017 年,張聰麒在新竹市關新公園旁創立遠見眼科,從一間小診所起步;之後,他在竹北成立專注雷射及自費手術的雷射中心,逐步拉開「1.0、2.0、3.0」的發展階段。2017 年,張聰麒在新竹市關新公園旁創立遠見眼科,從一間小診所起步;之後,他在竹北成立專注雷射及自費手術的雷射中心,逐步拉開「1.0、2.0、3.0」的發展階段。2023 年,他更把第四階段「遠見 4.0」直接開到台北 101 大樓,打造視野與定位都完全不同的旗艦院區。診所在 101,不只是地點漂亮而已,從開刀房規格、空間動線,到國際原廠與外國醫師來台參訪,都被賦予「示範基地」的角色,讓台灣的眼科實務有機會在世界舞台上被看見。
他形容,一般工地地上常常都是檳榔渣與粉塵,但 101 的工地乾淨得像展場,每一步都可以安心走,「建築管理非常嚴格,一個螺絲都不能亂打」。完工後的開刀房,被他比喻為「鼎泰豐的廚房」:平時玻璃完全透明,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裡面一塵不染;手術時按一下按鈕,智慧玻璃立刻霧面,兼顧隱私與無菌環境。這樣的設計,不只是一種硬體炫耀,而是希望病人真切感受到:「原來我要被開刀的地方,可以乾淨到這種程度。」
也因為這樣的規格,101 院區很快成為國際廠商與外國醫師來台必訪的據點。歐洲開創老花雷射的權威醫師、全球第一位做近視雷射的美國醫師,都曾到這裡參訪,笑稱「你把全世界眼科醫師最想要的玩具,都塞在這裡了」。
打開老花雷射新局:台灣第一台 LBV-Laser Blended Vision(裸視美)
在技術面上,張醫師從近視雷射起家,親身經歷舊式雷射引發疑慮、到新一代微創技術 SMILE 出現、重新建立病人信心的過程。當他看見國外發展多年的 LBV Presbyond 裸視美老花雷射時,心裡很清楚:台灣高度近視人口多、條件和歐洲完全不同,不能只是原封不動照搬。他花了好幾個月調整參數、設計流程,終於在 2021 年完成台灣第一台 LBV 老花雷射,對象是一位 48 歲、高度近視的安親班老師。術後,這位老師可以開車、看黑板、在昏暗的房間改作業,生活徹底改變,也打破了「45 歲之後不要再做雷射」的舊觀念。
隨後幾百例老花雷射,都維持穩定的結果,讓台灣很快在這個領域成為亞洲指標。亞洲各國醫師前來觀摩,歐洲原廠多次來台交流與頒獎、邀請他參與技術討論,張聰麒也因此被業界稱為台灣 LBV 老花雷射之父。更重要的是,他不只把自己訓練成頂尖執刀醫師,而是把所有流程「拆開來、拍下來、寫下來」,錄影與標準作業程序並行,讓團隊中的其他醫師也能照著同一套規格執行;術前檢查與術後照護由不同醫師與專業人員負責,他自己專注在最關鍵的刀。這樣的分工方式,讓他一週仍能維持約一百台手術的高量,同時兼顧品質與教學。
走進 EMBA:學會看世界,也學會經營
在這樣忙碌的手術生活之外,張醫師還選擇走進陽明交大 EMBA。起初,是兩位學長看他整天泡在開刀房,勸他「該去看看醫院以外的世界」,甚至幫他準備推薦信與報名資料。他坦言,收到錄取通知時,還不知道 EMBA 的縮寫是什麼。進教室之後,他才發現,同學來自各行各業:有人長期在中國打拚,有人是本土企業的專業經理人,也有投資人與創業者。「就像一家公司要運作,一定要有技術、有經營、有金主。」對他而言,EMBA 不只是補上財務與策略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一位外科醫師學會從更大的視角看醫療、看產業、看團隊。
他也發現,醫師其實是很容易被騙的一群人——「因為我們什麼都不懂,卻自尊很高。」走出醫院、接觸不同產業,讓他更理解這個時代的變化速度,如果十年都不改變,再厲害的專業也可能被淘汰。這樣的體悟,反過來影響他經營診所、帶領團隊的方式。
從「一個人很會開刀」到「一個團隊都能做好」
如今的遠見眼科,已不只是「有一位很會開刀的醫師」的診所,而是一個用流程、用標準、用團隊在運作的醫療體系。張聰麒說,他現在最在意的,不是自己一個人能開多少台刀,而是:「有沒有辦法讓團隊裡的每一位醫師,都在同樣的標準下,讓病人看得好、看得久。」
從關新公園旁的小診所,到台北 101 的示範基地;從急診夜裡縫補破裂眼球,到為 500 位醫師開刀、引領老花雷射成為國際標竿,張醫師的故事,也讓我看見一種新的醫師樣貌——既握著顯微鏡下的手術刀,也願意學習經營與管理,在技術與制度之間找到平衡,為台灣醫療開出不一樣的視野。
環宇廣播電台 FM96.7【陽明交大幫幫忙】
首播時間:2025年10月29日 19:00~20:00
主持人:林宏文
來賓:遠見眼科院長 張聰麒醫師
主題:我如何從一個小醫師,開創台灣第一台老花雷射,成為眼科年會微創雷射手術示範醫師,並為 500 位醫師開刀的台灣紀錄
Podcast收聽連結:
IOS https://reurl.cc/kV52eK
Andorid https://reurl.cc/YWlbaL
——
字數:約2510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責任編輯:倪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