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人才需求強勁 台日產學研結盟指日可待──陽明交大管理學院資財系兼任教授陳玠甫專訪

自2010年開始,陽明交大資財系兼任教授陳玠甫教授追隨前校長張俊彥,每一、兩個月就飛往日本拜訪,持續作為學校與日本方面的聯繫橋樑已有十數年,成為對日本產學研領域有著深入耕耘的重要人物。

日前,陳玠甫教授隨同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與學校主管們拜訪了數家日本主要重點大學,他表示日本對新創事業的加大支援,以及對學研機構增加資源投入,認為這將是台日學研展開創新合作的好契機。

以下是陳玠甫第一人稱的專訪摘要:

成為交大和日本聯繫的橋樑

我跟陽明交大結緣主要是因為張俊彥前校長,他發現到台灣管理的高階人才,大部分都是留美背景為主,他一直在想台灣跟日本這麼近,而且關係這麼好,如果沒有人去延續這些人脈,實在非常可惜。張前校長有天就問我有沒有興趣去跟著他一起做這件事,我很快答應下來。

之後大概每一兩個月,我就會飛去日本當地跟很多人做溝通。第一次去經驗讓我印象深刻,那時找到一位京都大學的教授,他一見面就對我說:「玠甫,如果不是張校長,我一句話也不會跟你說。」

這句話立刻使我了解到日本這方面的文化,他們在意「由誰介紹」這件事。日本文化需要「共事」的感覺,也有它自己的系統,這過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發展。我通常會跟台灣的朋友跟長官建議,跟日本合作,需要時間去把人的信任建立起來,他們覺得我們彼此之間可以去突破困難以後,後面的合作就會非常的順利。

日本方面一直很想跟台灣有相關合作,直到2018年左右才契機提出,合作的前提他們從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合作是希望看到價值,而不是單單只是友誼。從2019年我就開始安排京都大學重要的教授們來訪問中研院、台灣政府,甚至陽明交大,這幾年也累積簽署了很多合作項目。

台日攜手 新創能量互補

目前日本積極要大學的研究成果「商業化」,政府端有十兆日圓經費要推動此事,至於他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乃至於台灣產官學研可以拿來借鏡?

我個人的觀察是,日本企業的發展比台灣早,相對知名的公司也不乏百年老店。公司隨著年紀的增加,組織龐大導致決策速度變慢,對一些新的想法也可能不那麼容易被接受。

日本優秀大學畢業生,他們畢業的第一個目標不外乎是去大公司上班,因為有較好的收入跟工作較為穩定。這方面相對於美國,除了美國很多公司都比較年輕,文化層面人才只要有好的機會就不會放過,甚至去了大公司,有機會還是跑出來創業。

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之下,新創能量需要「願意冒險的人才」的話,日本顯得相對保守,以及猜觀察到的是日本的新創公司,剛創立的時候,他們大部分目標客戶還是放在日本國內所謂的大公司,但大公司決策腳步又逐漸變慢,所以也面臨到發展問題。

台灣方面,由於台灣本身的市場並不大,所以很多台灣公司一成立便瞄準國外市場,充滿對外發展的活力,這是能夠跟日本方面互補之處。亦即,台灣的速度跟國際化的能力,跟相對願意冒險的精神,搭上日本有深厚的基礎科學研究跟很好的品牌信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學研共創 值得等待

日本政府為了要加速在這方面的創新跟提升,投入了將近十兆日圓的資源,我們評估由可能是東大、京大跟東北大學主要獲得這樣的發揮空間。我們去年到東北大學的時候,他們非常歡迎陽明交大跟他們合作一起創造價值。台積電到熊本建廠也成為其中的推動力,日本急需這方面的人才。我們所培養的不只是工廠內部操作的工程人才,更是包含半導體供應鏈上的專業菁英。

這兩年我認為日本很大的改變是:跟外國合作時決策速度加快了。所以我的建議是學校跟學校之間不妨一起來做長時間的搭配合作。尤其從學校發展出來的技術要落地應用,坦白說需要花一段時間。大部分的投資公司沒辦法有那麼長的時間等待,因此中間可能是兩邊校方或政府去挹注使學研技術能夠儘早茁壯。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記得仰望星空,別老是俯視腳步」我們很容易看到目前的問題,但事實上長遠的去看,會發現更多事物是值得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