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心靈充電站
愛自己、自我關照是需要學習的技能

「壓力好大、焦慮憂鬱是不是我抗壓性不好?若停下來休息,是不是找藉口怠惰會無法振作追趕上他人?如果我不努力,某人會不會對我失望?」

諮商來談者也包含我自身經驗,不自覺努力花了不少的心力維持著「理想我」──學業成就的我、人際和諧的我、展現有才華與價值的我等。努力的同時若承受過度的壓力或刺激負荷,超過身心容納之窗(The window of tolerance)而失控,面對身心不適或情緒困擾的自己,你願意好奇探索還是只想擺脫?抑或陷入自我譴責與否定?

發現經常讓人加倍辛苦的是,除了原有第一層的壓力源,例如課業、人際、感情等,對個人在壓力下的身心反應難以接納,特別若影響到原有的功能與能力時,人易產生自我懷疑與批判,擔心評價自己抗壓性太差、無法振作、或他人對自己失望……,焦慮擔憂驅動著內在聲音衝突打架,面臨內外夾擊的困擾,是第二層加重的壓迫,著實需要區辨與舒緩。往內在核心追探可釐清思索的是:我是誰?自我認同的來源為何?我認識且欣賞悅納自己不同的面向嗎?我懂得關照自己嗎?

這一系列命題不知道你在成長經驗中,是否有機會觸碰、與人討論或學習嗎?來談者在自我敘說、梳理情緒的過程中,有機會踏入認識內在自我的入口,理解壓力源、困擾狀態帶給身心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也看見不同面向的自我需求。打開心理空間與距離觀看覺察自己後,逐漸鬆動認知思維,往自我照顧與身心安頓思考,而此時可能伴隨的疑問是要怎麼做,如何愛自己呢?

美食、購物的小確幸不一定能填補自我懷疑的空虛感,無法有效改善失眠、專注力不佳、情緒低落擺盪或自我厭惡,或許會產生「自我關照會不會太自私?」的疑問,事實上,愛自己和自私是有距離的,有著不同的動機燃料與態度,愛是需要學習的技能,愛自己包含了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感受與行動,練習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認識焦慮不安、不舒服情緒狀態時透露的訊號及需求,理解與尊重自我界線與有限性,並適當回應照顧自己。愛自己無法像對AI輸入指令般就能立竿見影或脫胎換骨,可能要經歷一次次來回的掙扎或懷疑,由內而外地感受與實踐愛自己,學習在壓力不安中自我關照與安頓,你可以嘗試:

(一)允許自己獨處沈澱,沁泡在單純自我的精心時光:保留給自己專注獨享的時空,正視自己的需求,享受以自己為主的自在滿足,感受自我悅納的美好經驗。

  • (二)認識與理解外在情境或人際的影響:了解外在事物或人際情境帶給自己的影響,評估與覺察自己能容納的負荷量與方式,允許自己有彈性選擇調整接收或回應外界接觸的頻率、距離或方式。
  • (三)覺知與設立自我界線及接受限制,尋求平衡:區分人我關係之間,屬於自己以及不屬於自己的情緒、責任或期待,不過度承擔不屬於自己的部份,在給出自己的付出、回應他人的期待或需要,與個人需求感受之間尋求平衡,不過度消耗方能維持穩定與持續性。
  • (四)身心定錨:盤點讓自己身心舒適的內外在正向資源,包含能安心放鬆與平靜的人、事、時、地、物,預備且擴充多元的因應選擇以面對壓力或不舒服狀態,以調節身心、安頓情緒、允許自己充電再出發。

文/呂靜宜(陽明交大健康心理中心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