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王署君醫師,2024年2月接任了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身兼兩個重要位置,也代表著陽明交大醫學院及北榮未來將積極進行整合,讓研究與教學可以更順暢進行。王署君強調醫學院需要結合生醫領域、交大校區ICT、以及醫院的臨床資源,才能實現人才培育與臨床交流及學術研究與醫學教育的兩個雙贏。以下為王署君第一人稱視角的專訪摘要:
我上任醫學院院長後,積極召開「共識會議」,將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老師,還有台北榮總的醫師聚到一起開會。我們在會議上發現彼此之間有10個共通想做的題目,而且又發現了當中能延伸出往AI、免疫學領域的研究興趣,所以我們未來也會在這個地方加強這兩邊的合作。
建構終身學習的習慣
經過教育部的同意,還有全國中醫師工會的幫忙,在2024年開始招收中醫學系第一屆學生。陽明交大本身也有一個「傳統醫藥研究所」有一半的組成都是中醫師,當然北榮也有傳統醫學部,我們很不容易創造了全新的「中醫系」這個機會,每年只招收30個學生使得他們對國家、對全世界的中醫能做出貢獻,尤其新冠肺炎期間,民眾對中藥越來越有信心,延續這股力量。
現在的學生跟以前不一樣,主因是現在學生接受了非常多的訊息,加上醫學生本身完成學校六年學業之後,就足夠成為一名「醫生」,後面臨床的訓練還很長,終身學習也是必須的。
陽明大學在很早以前就採取「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同學們要自己去找題目,自己解決問題,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習慣,因為新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舉例而言,癌症、頭痛等也都與免疫學有關,可以說免疫學無所不在,再加上AI,可以協助醫療方法的改進。我認為「教改」並非不斷地給學生「加東西」,相反的我們反其道而行「減少許多學分」。我們希望學生不要看到必修課就頭昏,但在課程之中,會加一些未來的新的元素。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而自己去主動選擇,「我覺得小孩子應該要開始學會做選擇」。
不自我設限 跳脫領域舒適圈
合校以後,我和交大校區的老師合作,我發現他們跟醫學背景的人想法「就是不太一樣」。比方說在醫療方面,醫師講求的準確度要非常高,不能跟患者說這個診斷只有80%正確。所以我相信在醫療的發展上面,提升ICT結合後的準確度才是比較合理的做法。最近陽明交通大學爭取了很多以AI為主的計畫,同時學校也在臨床有豐富的經驗,基礎醫學跟臨床經驗,再加上這個BioICT形成現在的趨勢相信指日可待。學校有醫生工程師組,我們正在仔細觀察看這樣學習下來的學生會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我的生命經驗是,喜歡的東西可能跟你後來要做的東西不太相同,而我認為「把一件事情做好遠比找到一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更重要」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偶然的。譬如說學生時代的我必須要在大六時,決定好未來要去走哪一個科別。但是那時大部分的分科我都還沒經歷到,我只去了一半而已,而到了大七實習那邊,我正好到神經科,那時想著「就這裡好了!」
我很快就發現,在神經科通常會有很繁複的診斷過程,但早期關於「治療」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現在進步得非常大,原本可能難以被治療的病,現在多少都有一些眉目可以治療,測驗也簡單許多。所以我當我遇到有人很堅持非得要去哪個領域,如果沒有做到的話感到忿忿不平,我通常都認為只要在自己的範圍內努力,終究都能有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