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人物專訪
應對突發性耳聾 把握3至7天黃金治療期──臺北榮總耳科主任廖文輝專訪

如果耳朵突然出現耳鳴持續超過6小時,感覺像隔著膜或是聽到嗡嗡、滋滋聲,或伴隨耳悶感等不適症狀,有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的徵兆,此時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從而造成聽力的永久性受損。

「我的左耳聽不到聲音!」2024年10月某天,《友聲》雜誌的一位工作夥伴突然發現自己的左耳感覺鼓鼓脹脹,好像是耳鳴,但突然聽不到聲音。他先到耳鼻喉科診所就診,初步診斷為「中耳炎」,可是,服用幾天抗生素後,情況仍未改善。後來他到某大型醫院接受聽力檢查,確定為「突發性耳聾」,醫師開了藥讓他回家休息。不過,聽不見的恐懼有如風暴般籠罩,他忍不住上網查詢各種相關資訊,愈查愈焦慮,直至看到臺北榮總耳科的衛教資訊,讀到廖文輝醫師寫的一句話:「突發性耳聾必須儘快住院治療。」

病因不明的突發性耳聾

「其實在榮總住院期間,我除了接受治療,就是被迫休息。」夥伴出院後回診時說道。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暨陽明交大醫學系耳鼻喉科副教授廖文輝醫師在受訪時表示,「突發性耳聾」的病因並不明確,且沒有特定的好發年齡或性別,可能由於身體狀況突然改變或是病毒感染等引發,也可能與長期工作壓力有關,甚至季節交替時可能導致血液循環不良。此外,突發性耳聾也是長期睡眠呼吸障礙導致的併發症之一。因此,在住院治療期間保持適當的休息,通常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廖文輝醫師帶領的耳科聽能復健研發團隊發展出「Ear Scale」與「Ear Drum」兩款App,分別可提供突發性耳聾的快速診斷以及辨識10 種常見耳膜疾病,與推出「遠紅外線照射與降噪耳機」等三項成績,榮獲「2024 台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

那麼,什麼是突發性耳聾呢?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大部分是單側耳朵受到影響,臨床上有三個診斷標準:一是聽損症狀在3天內突然發生;二是影響有3 個連續語音頻率(例如500、1000、2000 赫茲);第三則是大於30分貝聽閾值的感音神經性聽損。一般人若突然發現耳朵出現持續的耳鳴,像是隔著一層膜或聽到嗡嗡、滋滋的聲響,或感到耳悶不適,一旦症狀出現超過6小時,就應該立即前往醫院檢查。

目標為聽力完全復原

廖文輝為國內突發性耳聾患者治療已數十年,他指出過去文獻報告統計每10人中有5至20例突發性耳聾的新增個案,但近期的文獻報告為27至60例,似乎有上升的趨勢,而突發性耳聾的黃金治療期為3到7天,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傷,治療過程必須「與時間賽跑」。

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類固醇類藥物,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或是將副腎皮質素直接注射到中耳腔內,以減少內耳的炎症反應,並促進聽力恢復。另有透過穿戴式遠紅外線照射治療,改善內耳血液循環的最新治療法。

「遠紅外線照射與降噪耳機」是通過將遠紅外線聚焦於中耳腔的內耳部位進行治療,可以直接改善內耳的微血循環,有助於提升聽力並減輕耳鳴等不適症狀。

廖文輝強調,治療突發性耳聾是採取「聽能復健合併式療法」,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建立患者本身的病識感,同時增強病患想要恢復聽力的企圖心。許多患者因為看到網路上其他病人分享廖文輝的治療經歷,從國內外各地前來求診,而從聽力受損最初的茫然害怕到逐步恢復,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治療過程。因此在廖文輝印製精美的衛教手冊裡,不僅詳盡介紹突發性耳聾成因與治療方法,還收錄許多病友經驗分享,期望藉此讓病患了解突發性耳聾的治癒率相當高,從而減輕恐懼。廖文輝表示:「我們的目標為聽力完全復原。」

廖文輝提醒,預防和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關鍵在於保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並確保良好的睡眠,還有預防仍是重於治療,因此他特別設計了一套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的「聽能復健運動」,有助於治療突發性耳聾,有效降低復發風險,也很適合一般人日常保健,訣竅在於「深呼吸」以及「放鬆自己」。廖文輝笑說,持之

以恆才會有效果,他自己已經堅持做了7年多,「連近視度數都下降了!」看著他能清楚辨識手機螢幕裡比10級還小的字,正是為這套運動成效作了有效的實證呢!

(採訪撰文/程惠芳;攝影/彭皓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