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生醫技術新藍海 羅怡凱助癱瘓者恢復自主

ANEUVO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羅怡凱(電子93級),2018年與知名教授劉文泰共同創業,將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採用非手術方式進行脊髓電刺激,協助脊髓損傷患者恢復行動功能,例如拿起水杯、自己煮飯,甚至重新站立與行走,打破了傳統醫療方法和復健模式,帶來生物醫學的突破性進展,更開啟醫材市場的新藍海。

👉環宇廣播電台林宏文「陽明交大幫幫忙」專訪羅怡凱的精選Q&A
👉廣播播出時間:2025年06月25日

Q:念電工相關科系,投身到生物領域之後,感到「最有趣」的事情?

羅怡凱:能夠用自己的設計出來的Tool去了解神經系統的運作,又可以因此發現更多未知。這樣「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假設」這是以前在做電路設計或晶片時,沒有得到的經驗。

Q:請介紹你求學到創業一路以來的貴人。

羅怡凱:劉文泰老師不僅是我指導教授,也是電工60級的學長。老師是屬於我們這個領域數一數二的指標人物,人稱「人工電子眼之父」,他發明了人工視網膜,可以讓瞎子重新看到這個世界的技術。

我在劉老師的實驗室做了兩年,就是那時有了一起有創業的想法。所以他對我而言,不單純只是老師的角色,更是我創業上的夥伴。

Q:從2018年公司成立到至今,面臨到哪些挑戰,跟你們如何克服?

羅怡凱:一開始的時候第一個挑戰,當然是資金。我們當初在學校出來的時候沒有資源,也沒有很多人脈,因為覺得自己「最會做研究」,所以寫了計劃書向美國的國科會申請經費,做為創業的啟動基金。

再來就是找投資者,新創公司總是資源不足,我們第一個產品是關於脊隨損傷的設備,脊髓傷害目前沒有任何治療的方式,還是以傳統的復健為主。

因此當初在跟FDA溝通要設臨床實驗的時候,他們不敢背書,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最適合的驗證方式。來來回回花了九個月時間,這是在臨床方面的第一個挑戰。開始臨床實驗沒多久後,Covid流行起來,沒辦法收病人實驗,也是始料未及。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記得有一個病人住在紐約,他剛協助做完臨床效果都不錯,可是碰上地鐵要修路,導致他不方便前來,讓他的數據斷掉,無法使用。總是會有像這一些沒辦法預期、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發生。

Q:你所研發的設備的特色是什麼?

羅怡凱:我們這個設備,是需要醫生開處方籤後才能使用。所以使用場景會是醫生進行刺激參數調整,根據患者受傷的程度、想要恢復的功能、受傷多久時間等等,之後讓患者把儀器帶回家,在家裡進行脊髓刺激。除了攜帶方便之外,材質也非常柔軟,能夠貼合人體,方便刺激人體的頸部,是我們針對上肢癱瘓的患者所開發的器材。

Q:脊髓損傷這塊地市場發展潛力?

羅怡凱:目前這是一片藍海,並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專注於這個市場,可能聽過的B.C.I.或像Elon Musk他們做了腦機介面,用腦訊號幫助病人控制手機,或是玩電動等等。這類型的公司屬於我們其中一部分的競爭對手。

但我們跟他們最大不一樣是,我們的產品重點在於幫患者「重建功能」,具備一定的醫療用途,而非單純地為了生活便利。而這個產品主要客戶是醫院,讓脊髓傷患者能夠到醫院去做復健使用,同時也銷售給他們回家使用,其中電擊貼片屬於耗材。

我們的策略是從德國開始,慢慢打開歐洲市場。由於我們是美國公司身分,在美國當地早已跟多家醫院合作許久,在開發美國市場會相對於歐洲容易一些。

Q:台灣電子業跟美國合作很密切,談談醫療設備這塊的生態圈?

羅怡凱:最重要的核心,正是我們自己設計的晶片!晶片由台積電製作,日月光包裝,再寄到美國,由我們轉化成產品。

漢民科技是我們很大的投資者,他們在晶片、半導體方面給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議,再來就是寶貴的經驗分享。漢民投資了許多醫療器材的公司,那些經驗確實對我們很有幫助,能夠讓我們知道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面。

而公司正在進行C輪募資,用途主要是幫助市場拓展,以及目標延伸到小兒麻痺、中風損傷等疾病,把技術整合開發不同的產品線,延伸到其他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