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人物專訪
在斜槓時代,專注做一件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治醫師林煜軒專訪

翻開林煜軒的職涯,幾乎是醫界少見的跨界縮影。從醫院到藥廠,再回到研究院,每一次轉換都帶著外界的驚訝,但對他而言,轉職從來不是逃離,而是一種「被拉去」的選擇。

「我不是因為受不了醫院才離開,也不是因為藥廠不好才回來,而是每個階段都有新的吸引力在拉著我。」他回憶,初入醫界時,專科醫師的訓練讓他看見醫院高壓的制度與長工時文化。為了理解這樣的環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他以同學與同事為研究對象,觀察值班前後的腦波與心跳變化。這份研究埋下了他日後關注「職場心理」的種子。

離開醫院之後,林煜軒加入輝瑞藥廠,負責明星藥物的研究與市場策略。從藥效到定價、從保險給付到行銷定位,他深刻體驗到企業決策需要本於醫學知識與數據,「很多人以為藥廠的工作只是行銷,但其實每一個決策背後,都要站得住腳的醫學知識。沒有專業基礎,定價或宣傳都會變成空話。」。在藥廠,他甚至接受媒體危機處理訓練,直接面對副作用爭議與公關壓力。然而,在藥廠工作一陣子以後,三十出頭的他卻突然意識到危機。

那時正是2016年,AlphaGo 戰勝韓國棋王李世乭的那一年,林煜軒正巧與李世乭同齡,正值黃金年齡的他意識到,「如果我不在這個時期專注投入自己的熱情,可能就來不及了。」帶著這份拉力,林煜軒決定回到醫界,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把時間投注在最有價值的研究上。

專注做一件事:在黃金年齡裡的取捨

外界常驚嘆林煜軒的「斜槓」履歷,但對林煜軒來說,更像是「取捨」而非「多工」。在他看來,時間管理的核心不是把每一分秒都塞滿,而是清楚決定要把最專注的力氣放在哪裡。

「一個人五十年後會被記得的,大概只是一兩件事。」林煜軒表示。對他而言,學術研究就是那件最值得投注的事。因此,他沒有追求論文的產量,而是希望能在精神醫學與數位心理領域,做出真正能留下影響的發現。這樣的態度,也延伸到他的生活。林煜軒相信,唯有休息足夠以後,專注工作,才有可能在高度競爭的世界裡,留下能被記住的成果。

正因為在醫院與企業之間往返,林煜軒更敏銳地看見職場中的冷暴力現象。這些觀察,最終促成了《職場冷暴力》一書。林煜軒坦言,動筆的起點其實很偶然。原本只是自己想記錄在不同職場中的文化差異與小觀察,隨著累積,逐漸發現這些故事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職場上權力不對等下的隱性暴力。

之所以選擇用「冷暴力」這個字眼,是因為林煜軒認為它能更精確描述當代職場的困境。許多人習慣將「職場暴力」理解為公開的羞辱或打壓,但他發現,更多時候人們受到的傷害,來自持續性的漠視與孤立。這種隱形的攻擊沒有明確界線,卻足以讓人陷入無力感,甚至出現焦慮與憂鬱症狀。

「真正難防的,不是強勢主管,而是冷漠的同事。」林煜軒直言。職場暴力不僅限於肢體或語言攻擊,更常見的是隱性的孤立、忽視與否定,這些行為往往沒有明顯的「犯規」痕跡,卻能長期消耗人的自尊與心理安全感。

因此,《職場冷暴力》不是一本教戰守則,而是一本提醒人們「提早辨識」的地圖。「當你還處在相對順利的狀態時,這本書能幫你看見可能的陷阱;但如果你已經在痛苦中,它或許幫不了你,因為那時候更需要的是尋求協助。」

對林煜軒來說,寫這本書既是專業延伸,也是自我經驗的整理。他笑稱自己像個「跨界的記錄者」:醫院給了他上下階層的觀察,藥廠提供了國際企業文化的對照,而精神科醫師的身份則讓他能用心理學視角拆解這些隱性壓迫的運作方式。

在推力與拉力之間,找到真正的方向

除了臨床與書寫,林煜軒近年來更致力於「數位心理健康」的探索。他認為,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留下的數位足跡,能為心理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像是一個人每天第一次與最後一次使用手機的時間,能反映其睡眠狀態;Google 搜尋趨勢則能揭示一個社會在疫情下的集體心理。疫情期間,林煜軒與團隊分析各國關鍵字搜尋:當「洗手」搜尋熱度上升時,疫情傳播速度往往隨之下降;而「失眠」搜尋則隨著疫情變得更嚴重而急劇攀升。這些結果顯示,科技不只是干擾,也能成為早期偵測與介入心理健康的重要工具。

回顧林煜軒至今的職涯,始終在推力與拉力之間前行。這些力量交錯塑造了他的選擇,也讓他體認人無法掌控所有推力,但能決定被什麼拉力吸引。「推力會讓你逃離,但真正能定義人生的,是你選擇追隨的拉力。」林煜軒說。對他而言,那份拉力,就是專注於研究與心理健康的價值。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找到那股值得我們投入的拉力,或許才是最有力的成功。

撰文/蔡伊盈